安徽省定远县东南60里藕塘镇是秦置东城(今大桥乡油坊李村)县东30里的重要古镇,该镇东连皇甫山丘,西接池水平畴,南俯沙河,北靠平冈,一条傍冈沿河的三里古街横贯东西。秦、汉、三国、南北朝、隋、唐、五代、宋、元时,从定远至滁州、全椒一条古道必经藕塘分路:向东穿过皇甫山峡,经曲亭、珠龙至滁;向东南经过界牌、五尖山谷至全。镇东南隔河一里有一座“令狐山”,山上有一座“令狐塔”,塔下有一座“令狐寺”,此寺却是定远最古老的寺庙之一,极富文物价值。
为什么山、塔、寺均称“令狐”呢?据明朝高鹤主编的《嘉靖·定远县志》记:“藕塘塔在县东六十里藕塘镇东相公山上,上有古塔,傍有楚相令狐子伯庙,俗呼令狐相公,因以得名。”令狐子伯何许人也?1985年7月,笔者在县志办公室编写县志时,征集一本今人《张溶川诗草》,张老在赠藕塘人尚子诚诗中云:“家旁令狐山下水,生来未惭令狐子”。诗后自注道:“令狐山(即相公山)是东汉楚相令狐子伯少年读书处”,“与王霸同郡少同学”。据此线索,笔者当及查找南朝宋。范晔《后代书》有关章节,结果在十卷2782页《王霸传》中这样记载:“光武时,霸与同郡(广武郡)令狐子伯为友,后子伯为楚相……”查汉光武刘秀于公元二十五年,利用农民起义军的力量,消灭了王莽,统一了中国。其子汉明帝永平十五年(公元72年)诏封刘衍为楚王,都下邳(今江苏睢宁县古邳镇),并增封临淮郡和九江郡的钟离(今凤阳县临淮关)、东城(今定远大桥乡油坊李村)等十七县益下邳国(史称楚国),晚年的令狐子伯就是楚王刘衍时的国相。为什么藕塘南山寺塔名叫令狐塔呢?据考证,原来西汉平帝末年,令狐子伯与同郡王霸均在洛阳太学读书,公元前九年,王莽篡汉称帝,天下大乱,令狐子伯逃难南奔,流落藕塘南山观,寄宿寺舍,日无食,夜无被,犹攻读不息,观主怜之,供给食住,助其读书。数年后,王莽失败,刘秀称帝,建立东汉,取士实行举荐制度,令狐子伯被郡县举为孝廉,送到朝廷做官,晚年升为楚国国相。当时东城属于楚国,藕塘属于东城,令狐子伯为了感谢观主的厚恩,特为在旧寺基础上依山傍水扩建一座三幢大殿的明灵寺,在寺后山顶新建一座七级浮屠的文峰塔。后人为怀念令狐子伯,改称山为“令狐山”(俗叫锥子山),寺为“令狐寺”,塔为“令狐塔”。从公元72年算起,寺、塔已有两千多年历史了。可惜皖东独一无二的历史文物,古寺却毁于日本战火,古塔却毁于“文革”。两千多年文物毁于一旦,岂不痛哉!
许多革命老前辈重游津浦路西抗日革命根据地,对被称为“小延安”的藕塘,看到又称为“延安宝塔山”的锥子山没有宝塔,无不感慨地对县、镇领导说:“革命标志不见了,应该重建起来。”县、镇领导接受意见,笔者于1985年9月在《滁州报》发文宣传,从而引起党政领导重视,广大干群支持,港、台藕塘籍同胞赞助。在此情况下,藕塘镇党委于1994年4月以党委书记范铭贵为组长成立筹建令狐塔、寺的领导小组,先后集资五十万元,于1998年5月,重新建成一座高29.5米,底层直径6米的四方形七级砖塔,并正在原址重建令狐寺,新建塔山公园。寺、塔矗立在锥子山上,隔河与抗日烈士纪念馆、抗日烈士纪念塔南北对望,相映呈辉,成为中国一百处红色旅游胜地之一。
2005年农历三月十五日上午,笔者应邀陪同石家红、傅贵、李广凌等参加令狐寺重建后第一次传统庙会,看到四方五县(定、滁、全、肥、明)香客、商贩、游人日夜奔赴藕塘,沙河南北,塔山上下,寺庙前后,人山人海,车水马龙,蔚为大观。我们逛庙会、登山塔,观展馆、奠先烈,古今情愫,一齐涌上心头。笔者不吐不快,感而赋诗两首:
五县四方连夜奔,河堤山路变成城;
一锥发箭升天地,双塔展书记古今;
库引江淮三界水,日辉琅霍五祥云;
高歌汉代浮国顶,放眼乾坤万象新。
八年抗日三年顽,垒垒尸身铸塔尖;
直立柏松挺骨骼,敞怀桃李露心肝;
雄风吹绿江淮地,热血染红华夏天;
后辈高歌齐发誓:不容倭国篡书篇。